English Version

基因检测及体外诊断行业的投资新蓝海 | 海松沙龙第七期精彩回顾

2020-12-11



医疗健康是个又宽又长的新赛道,在选择子赛道上要有前瞻性,一定要在大浪到来的早期去投资。
 

12月10日,基因检测及体外诊断行业的投资新蓝海暨海松沙龙第七期成功举办。本期沙龙邀请了三位重量级主讲嘉宾: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贝瑞和康创始人兼CEO周代星以及希望组创始人兼CEO汪德鹏,同场出席的特邀嘉宾有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奕瑞光电子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高级副总裁方志强。到场的观众嘉宾包括了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中国区首次代表郝毓盛、华金资本京津团队副总经理向泳霖、瑞生资本(贝瑞基因产业基金)总经理谭世博、嘉豪投资合伙人李鑫、高盛高华执行董事覃励、银泰投资管理部副总王顺、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主管张鑫、投中信息教育/医疗大健康主编昝立永、猎云网合伙人魏国胜等多位业内专家和知名头部投资机构代表,大家就基因检测和体外诊断产业在当前新形势和新变化下,应如何捕捉未来发展机遇,展开了深入讨论。


PART1

嘉宾分享


邓 锋丨北极光创投 创始管理合伙人

周代星丨贝瑞和康(SHE:000710) 创始人兼CEO

汪德鹏丨希望组 创始人兼CEO


邓锋先生的分享

如何从科技行业投资领域进入到医疗投资领域

投资要看团队的DNA,我们团队的DNA是做早期技术投资的,我在2009年就预判到医疗健康是个很大的赛道,于是在2010-2011年进入MedTech领域,2015-2016年进入Biotech领域。医疗健康是个又宽又长的新赛道,在选择子赛道上要有前瞻性。迄今为止,我们在医疗健康行业已经投资了将近60家公司,基本都是早期投资,目前看业绩很不错。
 

北极光创投在基因测序行业的投资策略


对早期诊断行业投资的看法


周代星博士的分享

要获得投资就需要走到最前面,早期项目不要纠结于估值

既然投资方喜欢走在最前面的先发者,公司就需要走在前面被资本看见才行。


汪德鹏先生的分享

关于三代测序行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大家都问三代测序能不能取代、何时取代二代测序。汪德鹏先生从北大毕业后加入华大,后来转行做IT、会计师,2007年觉得二代测序机会来了,又回到华大,2011年离开华大,找到了三代测序这个新方向。


PART2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嘉宾观点分享

Adam:首先请问邓锋总,当年在创立燃石的时候,是如何从市场、团队、技术等角度考虑的?

邓锋:其实部分早期投资是没法特别精确判断的,当时燃石的产品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对timing也没法判断,只能判断:1) 大方向;2)人是不是能很好地创业,当时汉雨生在北极光做投资经理,我们的交流很多,之所以他想出来干是因为找不到可以投的企业。北极光内部其实也有很多争论,但是我们觉得大方向是对的,人也对。早期投资只能看长板,不能看短板,更多是判断人、方向,而不是产品、技术。
 

Adam:我理解国内的基因测序行业是一个相对分散的行业,您怎么看?

邓锋:基因测序行业的应用分散,每个应用上不会有太多公司,比如NIPT不会有那么多公司做,癌症测序也是一样,最后能活得比较好的肯定是头部的两三家。下一步是疾病的早诊早筛、单基因病等,精准医疗的应用会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玩家不会太多。
 

Adam:2010年创业的时候,华大已经初步完成NIPT市场教育,创业时面临如此大的竞争对手,您是如何下定决心突破并成为行业内的强者?

周代星:关于NIPT的起源实际上有一些渊源。2007年我太太在美国产检时护士说彩超看唐氏综合征有85%的准确率。我按照自身知识认为唐氏判别很容易,只有85%准确率是不应该的,于是开始查文献、做研究,得出结论可以通过高通量测序来提高识别唐氏综合征的准确率。
 

此后在香港找到有同样想法的卢煜明教授,一起探讨和设计试验证明NIPT的可行性。2008年发表文章,2009年开始做大规模试验。2010年出于将NIPT技术落地的想法,自己成立了贝瑞;之后华大内部也成立了一个公司。两家同时开始起步,我们的团队人数、规模远远不及华大,被朋友判断为“必死无疑”的项目。但我们的崛起离不开初期资本的支持。同时华大在初期错将NIPT项目做了低价销售政策,定价仅为我们的1/6,而当时NIPT在高端市场接受度更高。因此我们在份额和华大差不多的情况下,收入做到了华大的6倍。后面根据市场价格机制调整,项目最终稳定价格约2000元左右。
 

我认为一个行业不可能只有一家公司,我们和华大也共同促进着行业的发展。2014、2015年药监局把NIPT项目关停,我们也是两家一块努力,找到方法让NIPT得以审批。目前NIPT可能有100多家企业,但是之后会慢慢回归自然,最终这个行业可能只有6家公司。
 

Adam:我理解基因检测行业是在准确度、速度、成本等方面的compromise,这个领域在技术上经历了过去5年的缓慢增长,汪总您认为未来是否会有跳跃式的发展?

汪德鹏:三代、四代测序的技术基本都是在2005-2006年出现的,很长时间一直在做技术的开发,各个领域都会出现技术、数据、应用各个维度的互动,当技术大幅跃迁时,应用也会相应发生巨大的变化,当ONT对所有物种都能高准确度应用的时候,可能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领域,可喜的是一开始这个领域就有很多中国企业参与。但是未来的应用怎么走,目前还看不清楚。


PART3

互动问答

特邀嘉宾: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左)、 奕瑞光电子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高级副总裁方志强(右)
 

Q1:我们在看器械、诊断的时候通常会发现团队核心的DNA是技术研发或者是市场营销,如果都兼具的话当然很好,但是如果非得选一个您会更偏好哪一个?

邓锋:首先,创始人的经历很重要,比经历更重要的是能力,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技术和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快速学习的能力;第二,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另一个角度看,第一看认知能力,是不是能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对商业变化够不够敏感;第二看执行力,对于早期企业特别重要。但是肯定也会有错判的时候,赌的是企业家自己的成长,需要给企业家犯错的空间。其次,技术还是很重要的,企业要有壁垒,就算开始没有壁垒也可以,但要逐渐建立起壁垒,跨界创新是建立壁垒很好的方式。器械需要非常跨界、综合的创新。我对中国企业特别有信心,因为我们的产品也很适合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比MNC差,我相信国产的医疗器械、IVD产品一定能走到第三世界。首先,创始人的经验经历很重要,比经验经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且是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技术和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也很重要。整体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快速学习的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包括是否有超越财务回报的理想、有跟随企业一起成长的责任心、以及是否有胸怀和坚持。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创始人的素质,第一看认知力,是不是能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对商业变化够不够敏感;第二看执行力,这对于早期企业特别重要。但是肯定也会有错判的时候,所以我们赌的是企业家自己的成长,需要给企业家犯错的空间。第三看领导力。CEO的成长是企业成长的关键,企业的不同阶段会碰到不同挑战,需要企业家在能力和素质各方面都快速进步与成长。
 

其次,技术还是很重要的,企业要有壁垒,就算开始没有壁垒也可以,但要逐渐建立起壁垒,跨界创新是建立壁垒很好的方式。器械需要非常跨界、综合的创新。我对中国企业特别有信心,因为我们的产品也很适合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比MNC差,我相信国产的医疗器械、IVD产品一定能走到第三世界。
 

Q2:请问远毅资本杨总,选择体外诊断行业的公司作为投资标的,cutting edge的技术首创型公司和fast follow进口替代型且进行过一定市场教育的公司各自的优劣是什么?

远毅资本杨瑞荣(特邀嘉宾):远毅资本投资器械赛道更多的是转到数字化方向,把基因测序当做数字化的东西。NIPT、三代测序及单细胞测序中数字化的成分越来越多,仪器在其中的比重越来越被弱化,Illumina可以做出来,华大智造现在也可以做到更强势,与此相比,后台对数据的解读和服务越来越重要。我们看医疗设备,不仅是看技术多么领先,application抓住数据也相当重要。我们最近投资的数坤科技用AI解读影像,抓住数据,数坤将来更大的发展方向是取代GPS变成自己的OEM,真正提供数据分析。我们投资的3D打印齿科的迅实科技,把整个齿科领域数字化,把齿科服务冗长的流程大大缩短,原来看牙需要2-3周才能确诊,制作隐形牙套需要2个月的时间,现在只需要2周的时间。因此我们是从怎样数据化,怎样提供效率提升的解决方案来看待这个市场。带量采购和国家医改带来很多政策变化,我们更关注的是怎样通过数据更加触达患者,怎么通过器械提供更好的效率。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即支付的问题,商业保险不是简单的支付问题,如果其中没有效率的提升,整个蛋糕不够分,就无法从社保和病人兜里掏出钱来,只有提升效率并结合我们的支付手段,才有有革命性和结构性的东西出来。
 

Q3:在肿瘤基因测序领域,好像只有第一梯队的企业才有机会,但我们也看到第二梯队的企业会存在差异化,比如药厂研发、抗原预测等,您认为这些企业能否突围?

邓锋:各个领域不可能只有头部企业,VC就是要找能把过去的头部企业颠覆掉的企业。但是企业想胜出必须要有差异化,只要找对了差异化还是有可能突围的,差异化一定要够强、够大。我们发现在已经存在并且高速成长的细分市场上,在大公司还没关注到的时候,用破坏性的创新技术来打这个市场是最优的选择。
 

Q4:做NGS、Nanopore、单细胞的企业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您认为未来数据的变现方式是怎样的?

邓锋:首先,NGS数据能赚钱的地方是存储,NGS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文件非常多、很散,目前的文件系统不够用,我们在美国投了一家公司专门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个数十亿美元的市场。其次,数据如何赚钱其实涉及到整个数字化产业,牵扯到立法问题,数据归属权如何确定,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在立法和执法上没有很清晰的依据,整个大数据产业都有这个问题。未来多组学的集成肯定是一个方向,将来一定是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的结合。总之,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锁定用户。对大公司而言,数据是很有力的武器。


Q5:请问周总如何看基因检测数据变现?

周代星:首先,数据变现的方式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全世界只有Ancestry一家公司完成了数据的变现,他们通过将同一消费者的报告多次分析、多次出售的方式变现,业务达3亿美元,是目前唯一一家做到了数据变现的公司。国内也有公司在尝试此类方式,但效果欠佳。由此可见,数据变现的一个方向是把数据卖给原本的消费者,以规避一些合规性问题;除此之外,其他变现方式还没有诞生。
 

从长远来看,行业有三个浪潮:第一波是仪器浪潮,最早是仪器的研发期,谁能做出机器就能在市场上拔得头筹。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二波浪潮,下游的应用才能主导市场。因此Illumina也开始收并购上游、中游的服务商(比如Grail),要自己开发应用服务。整个行业都卡在没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贝瑞目前已经开发了NIPT、肿瘤早诊两大应用,但之后还应有更多的应用。中游的应用不出来,测序成本降低也没有用。从投资的角度出发,更应该从应用的角度去找机会。比如肿瘤的伴随诊断、早诊都是刚出现的应用,是非常好的投资赛道。此类应用应当有几十个、上百个,因此我们贝瑞也在不断寻找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场景。第三波浪潮就应当是数据整合与变现。目前在数据的变现方式上,我们的想象空间还不够大,只有健康管理、保险等健康类的结合,但未来一定可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Q6:海松资本的被投企业奕瑞光电子是全球为数不多同时掌握非晶硅、氧化物 、柔性基底、CMOS技术路线的探测器公司,并可提供硬件、软件及完整的影像链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已于今年在科创板上市,股价表现很好。请奕瑞光电子副总经理、研发中心高级副总裁方志强分享一下他的观点。

奕瑞光电子副总经理、研发中心高级副总裁方志强(特邀嘉宾):奕瑞光电子(简称“奕瑞科技”,股票代码:688301)一直在做硬件,而硬件的价格持续走低,硬件的最高境界是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硬件和软件加起来才具有无限的可能。基因测序测出来这么多数据,对老百姓而言,更有价值的应用在于疾病的治疗。指纹、血库、日常的体检是很多大数据库资源,并在未来会不断增长,而仅仅解决了诊断,并不能把应用拓展开。我们在实践应用中的体会是,硬件未来会是一个free的东西,在硬件平台上做一个增值的东西,才能实现平台的价值,软件需要和硬件平台搭配。
 

Q7:我在协和和美因做了两次检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公司做出的结果不一样?(两次检测距离时间2个月左右,是单基因疾病)

周代星:不同机构对多基因疾病结论很可能不一样。目前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因此医院及机构采用的算法不同,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而单基因疾病一般看对数据库的解读是否到位,如果使用了不同版本、类型的数据库,解读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同。测序已经非常成熟了,不应该会有医院发生漏测之类的情况。同时,两次检测时间如果间隔一年或以上,因为期间不断会有算法和数据库的改进,也可能导致结果不同。
 

Q8:请周总评出贝瑞和康赛道内最大三个竞争对手。

周代星:竞争对手不好说,但可以按赛道来与大家分享。第一个赛道NIPT:目前市场过于分散,第三名以后的小公司跑出来的机会不大。NIPT的赛道上,华大就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从创业到如今都是。第二个赛道是早诊:目前贝瑞做了肝癌、肺癌。由于中国商保不够普及,难以做泛癌种,只能选取刚需的癌种开始。我认为肝癌是很重要的跑道,其中玩家包括燃石、泛生子、康立明等,现在还很难判断今后的竞争格局。第三个赛道暂不公布:希望公司明年能够在该赛道做出成绩,取得先机。


Q9:请问邓总基因检测和IVD行业您最想投的三家公司是?

邓锋:没法具体到家公司,如果上游出现革命性的技术,我们一定会想投,比如做多组学、数据存储、单细胞制备的公司。


Q10: 请问汪总您认为业内创新力最强的三家公司是?

汪德鹏:首先有我们自己,我们认可的公司之一是华大,尽管华大的布局太多,包括布局了做早筛、遗传病治疗在内的好多公司,这是华大的基因,这也是为什么很早我就把华大作为假想敌的原因。行业里必须所有人都做创新,未来的方向可以叫组学医疗,目前的基因数据是短读长数据,数据不完整、无法精准诊断,而基于组学医疗的数据可以看到很多在遗传病、辅助生殖、甚至结合单细胞在肿瘤上的应用。我认为长读长数据结合单细胞一定是一个方向,但是需要很大的魄力去投入。
 

海松资本投资沙龙系列活动是一个由海松资本发起的,由顶尖投资机构合伙人、产业龙头企业家、优秀硬科技独角兽CEO和研究专家等组成的、多方位的硬核科技领域分享社群,海松资本作为这个联盟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推动硬核科技领域内的思想碰撞、知识分享及交流合作,共同建设硬核科技创业、投资和发展的强大生态。

 


来源: 海松资本

上一篇:海松资本多家被投企业荣登「2020年Venture 50」榜单